养生就是调养、补养、护养、修养、心养、神养、辟养......因此养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,即是长寿、多子多孙,在中国人看来,养生健康就是一种福气,不少人都渴望长命百岁,并且健康生活。21世纪的养生理念,辟毒-辟谷养生更是人类关注的康健大道。
古人认为,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,地上万物有生、长、收、藏之规律,人体亦不例外。因此,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。人的五脏六腑、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,不可反其道而行之。
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,建立辟毒和辟谷养生方法有助于健体防病,否则,逆春气易伤肝,逆夏气易伤心,逆秋气易伤肺,逆冬气易伤肾。
辟毒[bìdú] 又称“避病”“、辟邪”、“辟灾”、“辟难”、“辟孽”。从“辟毒”一词创新中可以让我们明白,“辟毒”比“辟谷”从词意,心能量境界来诠释,辟毒值得深入探索。人类进入21世纪美好生活时代,对物质生活,精神生活、环境生活,身心健康、延年益寿,和谐幸福理念观,人生观、创新思维、更新理念都会与时俱进。“辟谷”起于先秦 ,大约与“行气术”同时。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《大戴礼记易本命》说:“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,食气者神明而寿,不食者不死而神。”是为辟谷最早的理论根据记载。“辟毒”从更新思维来看,同“辟谷”“却谷”、“断谷”、“绝谷”、“绝粒”、“休粮”等有着密切关系。“辟谷”在传统文化中的理解即不吃五谷,启动心能量的作用,而采取食气,即吸收自然正能量。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,而今辟谷是用来减肥、养生、疗疾等作用。原理道家一方面认为:人食五谷杂粮,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;另一方面以《庄子·逍遥游》描述了"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"的仙人行径,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。那么对“辟谷”与“辟毒”养生在五月有什么寓意呢?我们将转载《北京晚报》的一则报道如下:
五月端午将至 悬挂艾叶杀菌辟毒度“毒月”
核心提示:五月在俗信中为恶月,民间又称“毒月”,此时已入暑季,天气渐热,毒虫杂菌繁殖迅速,瘴疠滋生,人极易患玻为了应付恶月,不为病邪所染,民间便在端午这一天,采集一些草药,或是悬挂,或是佩戴,或是净身,或是服食,以求健身防病。
农历五月初五,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,这一天,按照习俗,人们除了吃粽子之外,还要举行一系列驱邪避灾的医药保健活动。五月在俗信中为恶月,民间又称“毒月”,此时已入暑季,天气渐热,毒虫杂菌繁殖迅速,瘴疠滋生,人极易患病。为了应付恶月,不为病邪所染,民间便在端午这一天,采集一些草药,或是悬挂,或是佩戴,或是净身,或是服食,以求健身防病。其中,芳香一族,可谓独具特色。
兰汤沐浴,是极古的习俗,后来便和端午节结合起来。屈原“浴兰汤兮沐芳华”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。唐代以端午节为中心,把五月称为“浴兰之月”,可见当时煎兰汤沐浴的习俗很盛行。兰花号称天下第一香,孔夫子曾有“兰当为王者香草”之感叹。古代认为,芳香能够辟秽祛邪,浴兰可以除病驱瘟,从现代的眼光看,兰花等香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,具有杀菌、抑菌作用,以多种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煎汤洗洁身体,的确有保健功效。
端午节这一天,古时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、菖蒲悬挂在门户上,有的用艾叶、菖蒲、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,将艾或菖蒲浸制成药酒饮服,或用艾蒿做成馍馍食用。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、菖蒲研成末,包上布,制成香包(又称香袋、香囊)佩饰,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。现代研究,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,有驱虫杀菌的功效,是生产蚊香、消毒香的必需原料。艾的药用很广,内服可治腹痛、下血,外敷能疗疮毒、皮炎。菖蒲亦含有挥发油,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,古医籍载能“杀诸虫,治恶疮疥瘙”,现代研究亦有抑菌作用。艾和菖蒲均有芳香气味,可见民间以此来驱邪辟毒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医学道理的。
(本文来源: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:张瑞)
|